让世界听见!从空军多语种多方言宣传片看对外宣传的语言规划

 

用多语种多方言介绍“新航迹   

今年以来,空军接连发布的几部宣传片尤其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3月31日发布的《战神展翅》、4月19日发布的《“战神”与“神威”相约》和4月21日发布的《战神绕岛新航迹》。在以往空军发布的宣传片中,曾经出现过采用双语或多语的形式,但采取多语种、多方言结合的方式,则是开创。

空军采取多语种、多方言的形式,主要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让传播对象能够听得懂、听得清,使用传播对象熟悉的语言,能够让他们感到更亲切,更能增强宣传片指向性。

宣传片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百度指数中以“轰-6K”“闽南话”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两组数据都在4月18日后快速增长,并在4月20日达到近三个月中的峰值,而这恰好与这几部宣传片发布的时间相吻合。在空军的官方微博“空军发布”进行浏览,使用语种最多的《“神威”与“战神”相约》,闽南语版的播放量高达413万,点赞数量2768。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出了这次宣传取得的好效果,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多语种、多方言的宣传形式的关注程度。

“精准发力”离不开“语言助力”

 空军这次舆论宣传能够收到令人瞩目的效果,首先是明确了宣传的目的。随着绕岛飞行不断走向常态化,多语宣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大陆民众、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群体乃至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空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能力。

其次,准确定位宣传对象,适应了受众的语言特点。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和普通话一样以北京音作为标准音,二者之间沟通几乎没有障碍。闽南话是台湾民众尤其是中南部民众使用最广泛、接受度最高的方言,因此增加闽南话宣传片能够更加适应台湾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在保证普通话版本能够满足普遍性需求的同时,让广大使用闽南话的同胞能够通过方言的解说看清楚、听明白。

第三,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也是情感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语言通畅是信息通畅的前提。语言还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群共享同样的文化背景,亲切的乡音很容易为彼此建立起感情的纽带。因此在构建情感认同的过程中,方言的作用不可小觑。

“提升语言能力 维护国家安全”

语言能力是提高战斗力的有力武器,也是军队了解国际局势、参与国际行动、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支撑,“军队语言能力建设是一支军队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配’,终将为走向世界一流的中国军队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晓波、武啸剑,2018)”。语言能力的背后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掌握了某种语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种文化,以及那种文化的精髓。

除了国家和国际通行的语言之外,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往往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军队执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经常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语言障碍和语言援助问题凸显(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因此,对于军队外语人才、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方言人才,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储备,服务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的军事实力无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由于语言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安全有着密切关联,语言文字对国家安全有着更为基础和长远的影响,在复杂的安全形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是共享文化认同的纽带,更是维护国家安全“没有硝烟的武器”(赵世举,2015)。中国军队的职能和使命在不断拓展,从保家卫国到世界维和,从国内抢险到国际救援,从国内训练到联合军演,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支持。

此次空军多语种、多方言的宣传片意义非凡,不仅是宣传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开拓了语言维护国家安全的新途径,对于今后涉及多语种、多方言的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性和深远的意义。随着空军远海远洋训练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参与的国际维和、护航、反恐、救援工作逐渐增多,未来还会面临更多的语言问题,要更积极、更严肃地看待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语言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北京语言大学 赵运)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