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的未来:传统 or 远程?

说起同传,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出现的场景都是“小黑屋”,里面坐着两位译员戴着耳机,分工协作,轮流翻译。传统的同传间及同传设备是基于红外线或射频技术。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远程同传(RSI,Remot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翻译。通过互联网上的云服务器,会议现场把视频和音频发送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终端,译员看到的软件界面类似于传统的同传机,具备音量调节,开关麦克风,接力传译等功能。译员可通过鼠标来完成上述功能,而听众也不再需要昂贵的同传设备接收器,一副耳机就能搞定。

由于会议可能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为了集中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时效,传统的同传间一般安装在会议现场的固定位置,每个同传间安装了显示屏可以显示现场情况,视频与音频信号通过物理连接,通过卫星传输或租赁高速线路实时传输到同传间,保证现场观众接受同传时无技术时延(或毫秒级超低延时),这种传统模式成本较高。

                                                                                                  (巴别塔译员在同传)

而远程同传,通过添加一个类似于传统同传机的界面,可以大大降低这种成本,客户也无需花费昂贵的机票酒店等费用去请译员,而译员也可以在家“穿着睡衣”就能开工了。

  大家可能担心远程同传中由于网络不稳定导致时延。同声传译本身存在非技术性时延,能否运用同声传译的一大重点就是技术性时延不会影响语言服务的稳定性,进而不会影响会议进程。

随着现在技术壁垒不断被打破,通讯即将从4G进入5G时代。2020年5月19日,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讲述全过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访谈采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来“相见”。5G的低时延、高速度、低功耗会进一步加速远程同传趋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相隔万里”的译员。

滚动至顶部